译者按:
译者初到英国,就听到不少关于英国饮食多么多么差劲的传言,比如有朋友戏谑道:“英国是世界上菜单最短的国家,所有花样一页搞定”。近日正值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,在英国留学的吃货们也纷纷喟叹:“舌尖上的英国”撑死可以拍两集,第一集“鱼与薯条(Fish & Chips)”,第二集“全英早餐(Full English Breakfast)”。
译者偶然发现英国著名作家乔治·奥威尔(George Orwell,其《动物农场》和《1984》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)早在1945年就写过一篇为英国饮食辩护的短文。既然大家都说英国饮食是全世界最差劲的,就连英国人自己也这么认为。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的誉满全球的英国本土作家,是如何为“舌尖上的英国”辩护的。
乔治·奥威尔为舌尖上的英国辩护
乔治·奥威尔
近年来,人们经常谈起英国作为旅游胜地的优势和吸引力。但众所周知,英格兰在外国游客眼中,最让人不爽的两个缺点是:星期天之“经营惨淡”和买酒喝之“相当困难”。(本文写于1945年,尽管当时英国没有类似美国于1920年颁布的禁酒令,但可能由于宗教及社会原因,当局对公共场所饮酒也有一些政策上的限制。——译者注)
这两个硬伤是由极少数狂热分子造成的,需要使用包括立法在内的各种手段才能使其平息。但有一点,我们只需在舆论方面下点儿功夫,就可以得到立竿见影的改观,这里我想说的是:英国的饮食。(诸君切莫急于吐槽,且看下文——译者注)
大家都说“舌尖上的英国”是全世界最差劲的,就连英国人自己也这么认为。不仅一无是处,还经常山寨别人。我最近读到法国人的一本书里面就提到:“毫无疑问,法国料理就是英国最好的料理了。”
但我认为这样说有失偏颇。长期在国外(指英国以外的国家——译者注)居住的人应该有所体会,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在英语国家之外是找不到的。毫无疑问,这种美味是不胜枚举的,不过我倒是可以讲一讲我自己曾经在国外寻找过,但没有找到的一些英国美食。
首先要说的就是腌鲱鱼、约克郡布丁、德文郡乳酪、松饼和小圆烤饼。英国布丁的种类之多,三天三夜都说不完。所以我只想特别指出三种:圣诞布丁、饴果馅饼和苹果布丁。蛋糕的种类也数不胜数,比如黑莓蛋糕(就是战前可以在Buzzard’s店里买到的那种)、短棍面包和藏红花小圆糕点。还有种类不计其数的饼干,尽管其他地方也随处可见,但是英格兰的饼干是公认为最好吃、最酥脆的。
另外,很多烹制土豆的方法也是英格兰独有的。除了在英国,你还在哪儿见过把土豆放在肘子下面烘烤这种绝佳的烹制方法吗?或者把土豆做成美味的蛋糕,像你在英格兰北部看到的那样?把土豆用薄荷水煮熟之后,再配以少许加热融化后的黄油或人造黄油,这种英国人烹制刚收获的新土豆的方法,比其他国家用油炸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(参见江主席爷爷语录——译者注)!
我们再来说一说英国特有的酱汁吧。有面包酱、辣根酱、薄荷酱和苹果酱。更不用说红加仑果冻,用来蘸羊肉或者兔肉吃绝对过瘾。还有各种甜酱菜,种类比大多数国家都丰富。
还有就是,在大不列颠这些岛以外,我从未见过羊杂碎布丁(除了见过一次罐头装的),也没见过都柏林大虾,同样没见过牛津橘子果酱,还有其他一些果酱(比如骨髓酱、黑莓酱)。就连其他地方的香肠也比我们的差远了。
然后还有英国的乳酪。尽管能入我法眼的不多,不过我个人认为斯提耳顿干酪是全世界同类乳酪里面最好吃的一种,下来是温斯利代干酪。英国的苹果质量同样出色,尤其是著名的考克斯橘色苹果(简称橘苹,不是鞠萍姐姐那个鞠萍——译者注)。
最后我还想为英国面包说上两句。全天下的面包其实都不错,不论是超级大号的撒上香菜籽儿的犹太烤面包,还是用焦糖上了色的俄罗斯黑麦面包。不过我至今还没发现哪个比英国田园面包皮上酥软的部分更好吃。
我之前提到的那些东西,有的肯定在欧洲大陆也能买到,正如在伦敦也可以买到伏特加和燕窝一样。尽管这些原产自英国的东西在欧洲大陆有卖,但绝大部分地区(的人——译者注)都没听说过。
从比利时布鲁塞尔往南,我不认为你能买到板油布丁。法语里甚至都没有跟“板油(suet)”相对应的词。法国人做饭从来不用薄荷,也不用黑加仑,除了用作某些酒的基底(如鸡尾酒——译者注)。
因此可以看出,不论是在方法上,还是在原料上,我们都没有理由以“舌尖上的英国”为耻。必须承认的一点是,你只有在私人家里才能找到好的英国料理。这个门槛对外国游客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障碍,因为游客主要的进餐地点还是餐馆。但如果你想吃到美味正宗的约克郡布丁的话,你要去的地儿应该是底层英国老百姓家里,而不是餐馆。
事实上,提供正宗英国风味食品的餐馆确实很难找。按道理酒吧是不能卖食物的,除了薯片和一些用来充饥的三明治。而那些价格不菲的饭店和宾馆都清一色地山寨法国大餐,目录也“装逼地”用法语写。这时候如果你想吃顿实惠的饭,很自然会想到去希腊餐馆、或意大利餐馆、或者中餐馆。既然英国已经被贴上了“饮食极其糟糕”和“条款不可理喻”这两个标签,所以我们并不擅长吸引外国游客。对此现状,我们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并不多。但早晚有一天定量配给会结束的(英国战时实行配给限量供应,《查令十字街84号》中对其有较为详细描述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——译者注),到那个时候我们“舌尖上的英国”会迎来曙光的。没有哪条自然规律说凡是开在英国的餐馆要么就得是外国料理,要么就不好吃。跳出这个怪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:英国大众自己对待“舌尖上的英国”的心态,得先从备受煎熬的阴霾中走出来。
(完)乔治·奥威尔写于1945年
© Chinese edition translated by jiongcaicai
Arts Tower, Sheffield, UK